2015年10月29日 星期四

《凱吉一歲》台北場演前公告及交通指南


【演出時間】
10/30(五)20:00
10/31(六)14:00(演後座談場)
10/31(六)17:00
10/31(六)20:00
11/01(日)14:00(演後座談場)
11/01(日)17:00
前台於每場演前30分鐘開放取票及寄物服務。

【演出長度】
演出全長約60分鐘,無中場休息。
遲到觀眾請依前台指示於特定進場點入場。

【注意事項】
1、演出形式無固定座位,採自由走動觀賞,建議輕裝前來觀賞。
2、如有需求,前台有提供寄物服務。
3、為維護您的觀賞安全,請盡量著包鞋及平底鞋。
4、如有120cm以下兒童入場,演出進行中請家長盡量陪同在側,以確保安全。
5、演出場地內禁止飲食。
6、演出進行中請勿拍照、錄影、錄音。
7、因手機訊號會干擾演出裝置,演出中請務必關閉您的手機,或轉為飛航模式。

【交通方式】
開車
從台北市區往士林方向,直行承德路,左轉大度路至底,接中央北路四段,左轉至學園路即可抵達。

捷運
搭乘紅線於「捷運關渡站」下車,於1號出口出站後轉搭計程車或公車至北藝大戲劇廳。

公車
1、搭乘校園接駁車至「北藝大音樂廳」站下車,步行約3分鐘抵達北藝大戲劇廳。
(接駁車收費為6元,可使用悠遊卡)
2、搭乘紅55公車至「北藝大音樂廳」站下車,步行約3分鐘抵達北藝大戲劇廳。
(本車次會繞行至城市科技大學再進入北藝大校內)
3、搭乘紅35公車至「北藝大校門口」站下車,步行約10分鐘抵達北藝大戲劇廳。

捷運關渡站—北藝大 接駁車班次時間表:
http://general.tnua.edu.tw/upload/files/affair/traffic/bus.xls




2015年10月23日 星期五

用凱吉的概念尋找新聲音— 林桂如 X 林芳宜對談

Fly Global平台|10月藝術家訪談
用凱吉的概念尋找新聲音——
林桂如 X 林芳宜談《凱吉一歲》

整理|鄒欣寧
劇照攝影|陳藝堂

2013年底,台灣動見体劇團以美國音樂家約翰.凱吉為名,推出了一個趣味、別致、難以歸類的表演《凱吉一歲》,試想101歲的凱吉若以1歲的姿態重返人世,將會繼續丟出哪些概念震撼、戲耍當代音樂的演奏現場?

這個演出最早曾在台灣重要的聲響表演平台「失聲祭」演出,作曲家林桂如和科技藝術家王仲堃從「拆解鋼琴」展開尋找聲音之旅;在編舞家董怡芬加入後,《凱吉一歲》成了一場熔肢體表演、聲響裝置、音樂演奏於一爐的現場演出,並於2014年獲得台灣唯一的表演藝術與當代藝術獎項「台新藝術大獎」的五部入選作品之一。2015年,原本在藝術空間上演的《凱吉一歲》重新推出劇場版,並陸續展開國內外巡演行程,在前往澳洲參與澳亞藝術節(Ozasia Festival)前,我們特別邀請樂評人與作曲家林芳宜和《凱吉一歲》核心創作者林桂如針對「如何以原創作品和約翰.凱吉對話?」展開對談。


Fly Global(以下簡稱「FG」):
桂如要不要先談談當初這個作品是怎麼從「拆鋼琴」開始的?

林桂如(以下簡稱「桂」):
《凱吉一歲》的前身是我和王仲堃一起參與失聲祭表演,我和他有很多結構性的音樂即興。拆鋼琴的點子是我提的,我希望將琴鍵拆除,試圖尋找更多演奏鋼琴的方法與聲響,但用的是我小時候媽媽買給我的琴,所以我要求阿堃「拆了之後要能恢復原狀」。阿堃是機械控,在他眼中,鋼琴是非常精密的工藝品,因此拆除過程中有許多想法逐漸浮現,比如在琴弦上拉線、或是安裝不同的機械控制。演出後,我們覺得這作品可以繼續發展,就找了怡芬合作,在聽了之前的演出後,怡芬也提出她的想像,三人就再共同往下創作,整個過程非常的有趣跟有機。

林芳宜(以下簡稱「芳」):
《凱吉》確實是個很有機的作品,隨著每次演出場地不同、觀看者不同,會長出不同的東西。它的創作過程特殊,難度也很高,其他音樂劇場作品是先有樂譜或一個完整音樂作品的概念,但它不是,而是更接近劇場或舞蹈的工作方式,由三個人一起進行創作。

其實,與其說《凱吉》是一個音樂劇場,我想它就是一個音樂作品,表演者的演出也是為了帶出聲音。我之所以推崇這個作品,是因為很多數位表演藝術作品會強調科技怎麼用,卻看不出它作為聲音藝術作品的形狀;但《凱吉》是非常明確地呈現聲音藝術,機械怎麼用、器材怎麼用⋯⋯這些現場對觀者是有趣的,但不會分散我對聲音的注意力,因為聲音一直在那裡移動、支配、引發效應。

鋼琴的琴槌透過巧手改造,變成演奏者的手部延伸

桂:
我們沒太思考怎麼被定位,純粹基於興趣而做。我這幾年遊走在劇場、舞蹈等領域,還滿希望音樂在表演中有更多可能性,《凱吉》就是從這個出發點展開尋找的。因為這作品,很多人以為我是凱吉的粉絲,其實我對他沒有特別偏愛。應該說,我對他許多理念是很佩服的,但若說到二十世紀的音樂家有哪些是我喜歡的,凱吉未必是其中之一。

芳:
我一直在思考凱吉對我們這代人的影響到底是什麼。他是當代音樂很難逃避的一個對象,無論你喜不喜歡。我個人不喜歡他的作品,但直到現在聽他的作品仍會讚嘆:哇,這老人家怎麼這麼會想!他的idea非常有趣,但以前覺得他只是想到沒人想到的idea,越長大才越發現他有很多深層的思考隱藏在看似譁眾取寵的idea底下,因為他總是把東西講得很好玩,大家因而忽略這些好玩的東西為什麼要這麼做;一旦發覺這個層次,就會理解他的難以被超越。

桂:
我講一個聽凱吉音樂的經驗和感觸。我在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念研究所時,有很多學生演奏凱吉的作品。有一次他們在一間很小的錄音室演奏,觀眾坐中間,他們在四個角落表演,玩樹葉、磨石頭、倒水⋯⋯我無法分辨究竟是演奏者付出的心力或熱忱而讓聲音非常漂亮地被呈現,還是凱吉的音樂記譜中真的有什麼神祕、奇妙的連結,使那場表演非常動人。

我相信那天演出後一定有同學回去研究樂譜,試圖找出聲音與聲音之間差了幾秒而造成多麼不同的表現。但對我來說,那個聆聽經驗之所以特別,是因為演奏者付出了所有精神去處理極小的聲音細節,你可以從那聲音中聽見他花了多少功力。當然這也需要觀眾安靜、誠心卻不帶著過於嚴肅的目的聆聽。我並不覺得《凱吉一歲》已經達到那境界,但希望朝著那方向去。

芳:
不過就我來說,《凱吉一歲》是個滿標竿性的作品。近年我們有很多向大師致敬的作品,但《凱吉》不太是這個脈絡,它比較是用自己的方式理解凱吉之後,寫一個跟他對話的作品。這一點我覺得是很難做到的事情,因為你要跟他對話,必須跟他站在同一個高度上,使用和他相近的語言——這麼做也很容易失去自己的方向,但《凱吉》並沒有,這是我認為它是標竿作品的原因。


FG:能否請桂如談談如何具體地透過作品和凱吉對話或回應他的創作概念?

桂:
我雖沒和凱吉本人有過交集,但研究所老師跟他有私交,所以有些機會理解他的更多面向。在我的理解中,凱吉是個在生活中時時有些小發現的人,他會珍惜這些發現,對特別感興趣的部分,會非常嚴肅、甚至是偏執地投注精力研究。這也是我們在排練中一直試圖實踐的態度。我們每次都會發現新東西,但不會因為已經有所發現而不再做新的嘗試,或是不能打破重新思考。如果說《凱吉一歲》和凱吉有什麼對話,應該是發生在這裡,我們是跟他的態度進行對話。

FG:芳宜要不要談談從你的角度,《凱吉一歲》和凱吉的創作有哪些對應關係?

芳:
我在觀看《凱吉一歲》時,發現各個元素:觀看的方式、聲音在空間中的狀態、發出聲音的方式、這些聲音在時間中的累積⋯⋯種種因素相加之後,達到了非常平衡的狀態,而這平衡狀態讓我想起了凱吉,不是因為兩者相似,而是想到曾經有個人打破這些限度,留下許多作品;但《凱吉一歲》是活著的人寫的,他們打破了限度,卻不是依賴現在所謂的科技藝術,而是回歸到創作的原始狀態,訴諸手工的感覺——音樂是用雙手做出來的。

針對「聲音在時間中的累積」說得更具體一點,很多即興的人會一直往前即興,但忘了自己即興過什麼,可是好的即興是有句法跟語法的,不是想到什麼彈什麼,那種即興對我來說只是手指立即運動。《凱吉一歲》每一場的即興都不同,但結構性很強,form很清楚,這是達到聲音藝術品的基本條件。所謂聲音藝術,是就算一個純然的聲音,也是經過思考和處理的。《凱吉》第一版雖然在一個很小的空間、很大的限制中完成,但這部分有達成,是個很完整的作品。

即使是科技樂器「聲瓶」,也是由設計者王仲堃親自現場即興演出

桂:
你提到手感,其實《凱吉一歲》也從一個奇怪的角度來講科技感。它跟其他數位表演藝術最大的不同,是把發聲方式「透明化」。很多科技作品的懸念在於把「怎麼做到的」給包起來,為觀賞者帶來神祕感,但《凱吉》把所有機械物件都拆開,一切都解構,也不怕讓你看到,反而因此看見更多編排,看到人跟機械物件之間如何產生關係,而這某種程度也讓觀眾和表演少了隔閡與距離。這次邀請我們參加澳亞藝術節的藝術總監一直跟我們確認:鋼琴會不會像他上次來台看到的一樣「漂亮」?他指的是很多觀眾在演出結束後圍著鋼琴玩耍,那樣的交流和互動讓他感動。

這也是我們所追求的——不刻意以所謂「悅耳」的聲響取悅觀眾,而是希望透過這個聲響的遊樂場,為被視為門檻高的當代音樂,創造更多觀賞與親近的可能性。

2015年10月13日 星期二

2015《凱吉一歲》重裝改噪版|演出資訊

《凱吉一歲》2015重裝改噪版

10/30-11/01 台北
11/06-11/07 台南



第12屆台新藝術獎年度五大作品,向John Cage 致敬的遊樂現場

身體一走,鋼琴就噪動
電子一躍,音高就流動
沒有人能置聲事外,我們都是這場遊戲的玩家

音樂 裝置 肢體
機遇 偶發 意外
視覺的捉迷藏 聽覺的懸疑劇


20世紀最天才的音樂發明家約翰‧凱吉(John Cage, 1912-1992),以沒有任何一個音符的樂曲 4'33",撼動了20世紀的前衛音樂界,也引爆了行動藝術、錄像藝術、視覺藝術、前衛劇場等領域。他以預製鋼琴奏出了弦外之音,以機遇和圖形譜繪出內在的寂靜。


《凱吉一歲》由動見体音樂總監林桂如發起,與動力機械裝置藝術家王仲堃、編舞家董怡芬合作,加入劇場導演符宏征、前衛打擊樂家王小尹的跨界視野,以約翰‧凱吉的音樂概念為出發點,重新定義「聲音展演的可能」,讓觀眾自由選擇觀看方式、成為演出的一份子。2015版本由燈光設計黃申全、舞台空間設計廖音喬加入更多光影與空間的隱藏驚喜。無法定義也無法分界,這是一座等著你探險遊樂的聲響實驗室。


- 台新藝術獎年度入圍評審 林于竝:

「如同地震,也如同革命,這個作品從最根本動搖了藝術的前提,雖然不是劇烈的搖晃,但是卻讓藝術各自易位。從約翰凱吉的拆鋼琴出發,林桂如不只拆了鋼琴、更讓整個表演空間成為鋼琴。鋼琴裝置以棉線連結編舞家董怡芬的身體,創造音樂與舞蹈之間的新關係。王仲堃的聲音裝置,讓動態雕塑與電子音以及樂器的「音樂」共振。從鋼琴樂器到空間裝置,演奏的身體到舞蹈的身體,裝置與聲音,聲音與音樂,這個作品不只動搖,更創造出新的藝術迴路。」

【演出場次】
台北|臺北藝術大學展演藝術中心戲劇廳(台北市學園路1號)
2015/10/30(五) 20:00
2015/10/31(六) 14:00、17:00、20:00
2015/11/01(日) 14:00、17:00
>> 購票去 >>

台南|台南人戲花園(台南市公園北路199號,三二一藝術聚落)
2015/11/06(五) 18:30、20:30
2015/11/07(六) 18:30、20:30
>> 購票去 >>

【購票資訊】
票價:台北場600 元,台南場500元

兩廳院之友、誠品會員、學生購票享9折優惠
刷台新銀行、國泰世華銀行信用卡購票享9折優惠
台新好藝會員憑專屬代碼購票享85折優惠
持2015關渡藝術節其他演出票券,台北場購票享8折優惠(一券限購一張)
身心障礙人士及其必要陪同人員(限1人)購票享5折優惠。

購票請洽兩廳院售票系統www.artsticket.com.tw,02-3393-9888,06-336-2632
團體訂票詳情請洽動見体劇團,02-2301-1314

 ※節目全長約60分鐘,演出形式無固定座位,可自由走動觀賞,建議輕裝前往。

【製作團隊】

策劃及創作主持|林桂如
導演|符宏征
共同創作及演出|董怡芬、王小尹、王仲堃
聲音裝置設計|王仲堃
音樂設計|林桂如
燈光設計暨舞台監督|黃申全
舞台空間設計|廖音喬
服裝設計|李育昇
舞台技術指導|吳修和
裝置設計助理|吳秉聖、洪韻雅、樂美成

平面設計|Wei Chung Tung
劇照攝影|陳藝堂
演出錄影|陳冠宇

製作人|潘思廷
劇團經理|張乃惠
行銷宣傳|陳歆寧、莊漢菱




主辦單位:動見体、國立臺北藝術大學、2015關渡藝術節
指導單位:文化部
贊助單位:文化部、國藝會、台北市文化局、台新文化藝術基金會